旅遊景點

  • 保靈殿
    保靈殿是古寧頭地方一座年代久遠的廟宇,始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蓋因古寧頭居民先世自同安遷來,而保生大帝是同安白礁人,白礁和青礁各有慈濟宮祖廟各一,古寧頭先民乃於明成化年間(1465至1487年),自白礁請火建廟奉祀,供奉境主保生大帝。本廟在民國三十八年毀於戰事,後於民國七十九年重建而成今貌。
  • 蔡翰舉人宅
    蔡翰,又名苑,字仲潁,號毅園,生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卒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享年七十九歲。屬蔡氏新倉下二房派支,第二十二世,生有涯(尚江)、潤(尚溫)、文炳(尚耀)、文蔚(尚彩)、鼎(尚馥)五子。此宅興建的確切時間不詳,推估為蔡翰中舉(嘉慶十二年丁卯科會試後,彙報禮部例給舉人)後回鄉興
  • 十一世宗祠
    瓊林蔡氏十一氏宗祠為蔡氏十一世榮生公宗祠,始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為三開間三進二過水的四合院,建築也為金門四座三進宗祠之。圖中的立雕師做於通樑上,是正殿內的主要裝飾物件之一。資料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 靈濟古寺
    主祀神佛: 觀世音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又譯為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漢語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 外武廟
    武廟奉祀關聖帝君,而外武廟係武廟的配置,是供奉關帝爺座騎赤兔馬及部將、馬伕的廟宇,所以俗稱「馬舍宮」。後浦的武廟建於明末永曆年間,之後建外武廟於西門外,並奉祀韓王爺,是西門境之境主,為別於城市的武廟,故以外武廟相稱。廟的右側係一通衢要道,廟前廣場上新建一座戲臺,每當廟中舉行慶典謝戲演出,廣場上擠滿看
  • 北門城
    浯諺:「金門城宮,瓊林祖厝。」俗稱舊金城。曾是駐軍,商旅聚集之處,留有不少遺蹟,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賣菜路」現僅存一條明故老街。靠山面水扼守漳廈的門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故有金門之稱。資料來源:金城鎮公所
  • 金門朱子祠
    朱子祠為祭祀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之祠堂,座落於今日金門縣金城鎮珠蒲北路三十五號浯江書院內,祠堂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朱子祠與浯江書院是合為一體的建築群。浯江書院為金門地區早期興建的書院之一。
  • 薛芳見洋樓
    菲律賓僑匯返鄉興建。
  • 成功風獅爺
    成功風獅爺(124公分,石雕,立姿雄獅)瞭望著成功海岸的成功風獅爺,炯炯有神的雙眼,配上嗤牙咧嘴的大口,肯定能讓來犯的不祥之物,盡數退散。當地人稱「石獅爺伯」的成功風獅爺,原本設置的位置,大約於現今所在位置往後約五、六公尺,底下由石板砌成約一‧二公尺的底座。因聚落擴張才往前移至現地。每年農曆五月十六
  • 宏濟殿
    主祀神佛: 朱府王爺
  • 香蓮廟
    按《金門縣志》所載,香蓮廟係金門五座古廟之一,而現址的香蓮廟,其可考之建築年代則於清朝中葉,光緒辛巳年(1880年)重修。民國四十年,由於填海造堤,廟前道路填高,舊路閉塞,民國六十八年,加高水泥路面,使廟基沉陷於路面下,於是在民國七十五年進行重建完成而有今貌。是全島極少數主奉註生娘娘的寺廟,每逢農曆
  • 下搪頭風獅爺
    下塘頭風獅爺(80公分,石雕,蹲距雄獅)下塘頭風獅爺為民國八十四年重新設立,底座下有刻「民國八十四年秋,金凱薩飯店:王國樑、GM、山外永耀、李金源置。」等字樣。原本為座西南朝東北,因村內施工的原因,而變成座東北向西南,應是原先座向正好正對現已廢棄之飯店大樓,而由該飯店的投資者出資將風獅爺轉向。風獅爺
  • 斗門風獅爺
    斗門風獅爺(118公分,石雕、立姿雄獅)斗門原有兩尊風獅爺:一尊位於該村西北方,宗祠後方榕樹下,高約四十公分,可惜於卅八年(1949年)遺失。現存風獅爺駐守於村郊水尾宮(「靖海堂」)左後側。據《南陳文賢家陳氏家譜》序文解釋「斗門」村名之由來稱:「蓋因我祖居漳(州)時,堂名『拱斗』,遂函承其斗,曰『斗
  • 後浦陳氏祠堂
    位於金城西門的陳氏大祠穎川堂,建於1904(光緒30)年,後花費6年的時間才完成,為陳佐才等人所建,為紀念前人奔走締造的艱辛,東廂房特設立1間「祿位廳」予以供奉;為了永續經營,1963年,陳氏族人將祠堂東廂改為市樓店屋,將其劃分為12個單位,按屋收取租金,1974年重修。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
  • 官路邊風獅爺
    官路邊風獅爺(100公分,石雕,直立雄師)位於金城鎮賢庵里之「官路邊」,因位處千戶所城至後浦城古官道之邊而稱之(清康熙時遷總兵署至後浦城)。目前全村不到十戶人家的官路邊,開基始祖來自古坵,為古坵陳氏之第五房後代。明圖里中並無其名,至清圖里中屬十九都之古賢保,民國四年金門建縣以後屬第一都之古賢保,五十
  • 南山聚落
    南山、北山隔雙鯉湖相望,是李氏開墾之地。聚落朝向尚稱整齊,坐西南朝東北向,即朝向雙鯉湖,亦有「雙鯉風水」之稱。南山有二座宗祠,李氏宗祠(大宗祖厝,六房主厝)、李氏宗祠(西林祖厝)。資料來源:金門國家公園
  • 模範街
    民國13年由金門商會會長傅錫琪集資興建,街貌兼具日本大正風格與洋樓之美。街道兩旁皆為二進店屋,第一進為洋樓,第二進為閩南式建築,外觀整齊、古典雅致,為金門最具特色的老街。近年來,老街進駐不少如情調餐廳、個性酒吧、特產商行等店家,夜裡並有華美的燈海點綴其間,呈現一股熱絡歡娛的新氣象。
  • 象山金剛寺
    象山金剛寺座落於頂蘭村,主祀觀世音菩薩及如來三寶,規模僅次於金湖鎮的護國寺。廟宇仿古制而建,山門旁兩尊巨大的石象,為金剛寺醒目的地標;廣場上的小花園以觀音塑像為中心,另植有三株高逾2公尺的鐵樹,輪流開花,蔚為奇觀。
  • 陽翟風獅爺
    陽翟風獅爺(128公分,石雕、立姿雄獅)陽翟為金門唯一同時擁有四尊「村落型風獅爺」的聚落。此尊風獅爺負責抵禦來自鵲山一帶的「後溪」所帶來的魑魅魍魎(擋水箭),渾圓身軀佇立於於陽翟南郊斜坡上風獅爺,過去曾因軍事防禦工事,而一度深埋於土中,直至七十二年(1983年)才得以重見天日。「陽翟」,今日多稱「陽
  • 閩王祠
    建於1909(宣統1)年,為族長王廷恭等人倡議興建,並親赴星洲各地廣募基金。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形制典雅。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西山風獅爺
    后盤山風獅爺(200公分,泥塑、立姿雄獅)后盤山,昔作「后半山」,意即「半山之後」,相對於前半山(頂堡和下堡)。后盤山位在雙乳山北側,類似「半山腰間」的位置,故名「半山」。「后盤」乃 三十八年(1949年)後的稱呼。后盤山以環島北路為界,分為「上眷」、「下眷」兩個甲頭,位於「下眷」的風獅爺,以悠悠伴
  • 水頭57地號洋樓
    國家公園以得月樓旁的老洋樓重修而成,一落二櫸頭加左護龍疊樓,可欣賞中西合璧建築的房間配置與建材裝飾;以當年金門人僑居的南洋文化為主題,闡釋南洋風格的建築藝術與食衣住行等文化背景,是欣賞金門民居的重要窗口。
  • 榮湖
    係截取金沙溪水而成的人工湖,建於民國61年,為金門五大湖之一。湖畔遍植防風林,並錯落著小亭、拱橋,其中以紀念哲學大師方東美所建的東美亭及橫跨湖心的虎嘯橋,最為醒目。南岸後水頭有座著名的風獅爺,大眼闊嘴的造形,頗具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