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 乳山遊客中心
    乳山遊客中心一樓為商店區與餐飲區,提供遊客休憩使用;二樓則為環境教育展示,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陳展金門的植物及鳥類資源,分為五大部分: 1.植物的世界:介紹金門的植物及其與昆蟲間的關係,另設有植物葉片拓印區,讓遊客將喜歡的葉片拓印留念。 
  • 萬應公
    湖下係一濱海鄉村,既有魚蝦之源,更富蠔鹽之利,臨海鄉村建萬應公廟者幾已相沿成習,湖下原有一間小萬應公廟,海堤築成後,海水侵蝕情況改善,在海岸沿線活動人數增加,乃思建萬應公廟於海堤旁,既可以安境護民,也是來此活動民眾的休憩場所。
  • 陳顯墓
    靖難之役後,燕王篡位為明成祖,派人至其住處,召其回京,結果陳顯整衣斂容後自盡,後謚希文,祀忠義祠。墓在後園之南濱海處,朝向料羅灣,墓塋的主體呈卵形,配置上屬背山面水「騷蟳趕蟹」之風水佳塋。墓建於永樂元年(1403年),墓後方巨石上之墓道碑文係清雍正四年(1726年),賜陳顯忠臣匾時其後裔所題刻。
  • 西嶽廟
     金門西半島有一座五嶽廟在後浦,而東半島卻有田浦的東嶽、山西的北嶽和田墩的西嶽三座寺廟,分別供奉東、北、西三嶽大帝。田墩西嶽廟原在浯坑與田墩兩聚落之間,民初毀於強風襲擊,神像一度暫供於天后宮。到民國八十一年,位在天后宮右側的西嶽廟重建慶成後,才移奉新廟,廟中現奉境主西嶽華山金天順聖大帝,主奉聖王公、
  • 觀德橋
    觀德橋橫跨高坑村郊的一條溝渠,建於道光30年(西元1850年),為明清年間古官道上前往水頭的孔道,橋面由四條寬50公分、長5公尺的花崗石所構成,橋頭豎有一對石獅,另一端為一對蓮柱,橋兩側與蓮柱及石獅背後有榫孔,橋旁立有一方石碑,標示橋名,起造年月與承造人。
  • 金門國家公園太武山區
    春秋時齊國內亂,齊桓公曾遭難逃亡到莒國,後來當上了齊君。有一回,鮑叔向桓公敬酒,勸桓公毋忘在莒,不要享了榮華富貴就忘記過去的辛苦,常思困隘之 時,則必不驕矣。
  • 榕園
    榕園約有十來顆百年古榕,每一棵樹的氣根都壯如樹幹,圍繞著主幹發展成支持根,樹形也因此更加茁壯,彷彿巨大綠傘;大部分榕樹種於清同治4年(1865年),與斗門古樹同是金門兩大古樹區。榕園所在的西洪村,曾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之譽,然而因常受風害,村民不勝其苦,陸續他去,而西洪村也就埋沒在黃沙之中,
  • 五嶽廟
    金門奉祀嶽帝的廟宇,有田浦東嶽泰山廟、山西北嶽廟和田墩西嶽廟,都在東半島,西半島僅有的這座五嶽廟,是一座私人寺廟,本廟係南門許氏先人經營米粉工廠期間,於清光緒24年間因赴泉州買米,在當地的五嶽廟膜拜時,經請示廟中嶽帝爺允許,將其佛襖佛帽迎回金門暫供家中,四年後塑像立廟,並經幾度重修而成今日的廟貌。嶽
  • 靈濟寺
    靈濟古寺原名觀音亭,相傳肇創於唐代牧馬墾拓時期,係金門第一古剎,宋景炎二年修葺,後毀於元代,明永樂、萬曆、天啟數次擴增。清道光四年(1824年)12月間,廛舍失火延及寺亭,佛殿內忽湧靈泉引灌,寺乃無恙,後由地方人士倡議重修,於是改名靈濟古寺,以記這段「靈泉普濟」之事。民國五十三年,釋惟德主持鳩資修建
  • 翁德晏三蓋廊厝
    翁德晏,金門盤山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時值金門大量至南洋謀生的年代,在耳濡目染的影響下,少年遂同鄉人,至印尼勿里洞(Billiton或Belitung,勿里洞是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省的一個縣,係一島嶼,此島位於南海與爪哇海之間,婆羅洲西南、邦加島以東)發展,ㄧ開始從事苦力,漸而累積
  • 碧湖殿
    湖前也是一個古老的村落,從這裡向外分衍到澎湖、台灣的,還有分衍鄰村塔後的,都已具有數百年的歷史。村內的碧湖殿,始建年代雖不可考,應該已有數百年歷史,只不過可能是易地重建,或是在原地重建的問題而己。
  • 慈航寺
    民國七十年代初,金門縣政府基於新社區闢建之需要,由金沙鎮公所覓地於沙美舊區之北側,興建忠孝新村,基於「有宮有祖厝才成鄉里」的金門傳統觀念,遂有建寺之倡議,寺成後題額「慈航寺」,供奉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及地藏王菩薩。楹聯:大門聯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妙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大門聯
  • 金門高中中正堂
    金門中學中正堂座落金城西門與下埔下之間的高地,創建於民國四十年十月,由當時陸軍工兵二十團第三營營長張才良施工、連長劉雲峰、陳懷立、廖光燕設計、王應嵐及徐甘泉繪圖暨全體官兵授命興建,鳩工建築時僅三月。時值胡璉將軍金門司令官,培養金門軍民克難奮鬥的精神,躬身表率,從二公里外的山前村搬運石塊構築中正堂週邊
  • 英武山岩廟
    主祀神佛: 林府王爺
  • 陳氏古厝
    陳氏古厝約於清末年間興建,創建人興建之初只建二落大厝,在考量家族人口眾多且建築經費有餘的情況下增建護龍,但其護龍建築並未完工(紅磚砌牆並未上抹灰)。民國三十八年庵前村因為防衛司令官辦公處所。資料來源:文化部
  • 湖下風獅爺
    湖下風獅爺(130公分,泥塑、立姿雄獅)根據記載湖下原本有兩尊風獅爺,一尊於提督衙後,一尊則位於湖埔分校右後側。兩尊風獅爺皆為泥塑,座南朝北。可惜,提督衙後的風獅爺已被毀多時,湖埔分校右後側的風獅爺,也於三十八年(1949年)被毀。目前所見的此尊風獅爺為四十三年(1954年)所重新塑造,位置依舊置於
  • 雙忠廟
    雙忠廟約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主祀大尊王厲王爺張巡為境主,主奉二尊王許遠、三尊王雷萬春,按張、許二王皆是文武雙全之才,故又稱為武安尊王。本廟自創建奠安後,曾於同治元年、宣統二年、民國三十一年、民國六十五年、民國八十五年數次重修,旋於民國九十六年奠安。廟前係一條連貫後浦至慈湖、古寧頭之間的交通要道,每
  • 天后宮
    明嘉靖十一年閩浙戰事頻傳,賦役繁重,沿海居民紛紛離鄉渡海,外出謀生,時有部分泉州人定居浯洲峰上後,為感念渡海時船上奉祀的媽祖聖像之保佑,乃倡議興建溫陵媽祖廟,於嘉靖四十年竣工慶成,奉祀大媽、二媽、三媽聖像。清康熙二十三年靖海將軍施琅奏請敕封媽祖為天后,峰上也改溫陵媽祖廟為「天后宮」。之後金門經長期戰
  • 寶靈殿
    中堡原本只有一座寶靈殿和萬善堂,最近復於村前增建金聖宮和威靈殿。寶靈殿建於明代中葉,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最近又重加整飭而煥然一新。本廟奉保生大帝為境主,主祀朱王爺、魏王爺、吳王爺、恩主公、康、趙二將軍,廟前於最近一次修建時加建戲臺一座,更增添廟宇之規模。
  • 夏墅風獅爺
    藍身綠眼紅彩帶:夏墅風獅爺(140公分,泥塑立姿雄獅)從兒童公園往夏墅路旁,很輕易的便可以發現這尊藍身綠眼紅彩帶的夏墅風獅爺,據說已有一百多歲的高齡了。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為夏墅村「聖帝廟」關聖帝君聖誕,村民往往於十二、十三日,便會準備鮮果酬謝風獅爺一年的辛苦。還順便為風獅爺披上嶄新的「紅仁布」(紅
  • 佛光山金蓮淨苑
    金蓮淨苑,動土啟建於民國五十一年。當時,附近還是一片荒蕪的墳地,以及一些豬舍及貧瘠的小田地。金門民風既傳統又保守,剛開始民眾多以一般的民間信仰為主,寺廟道場多供奉神明,一群求法心切的蓮友們在當時就有著極深的感觸,渴望能由一般的拜神祈求保佑,提昇到解縛自在之地。當時金門市區沒有一處可以讓他們禮佛共修、
  • 孚濟廟
    主祀神佛: 恩主公夏興原名下坑,與陳坑之始遷祖係兄弟,於宋代自晉江陳卿遷入浯洲定居,新居地取名陳卿,兄弟分居為鄰,為資分別,乃以陳卿分為頂坑和下坑。現在的孚濟廟原本主奉廣澤尊王,廟名不詳,而舊的孚濟廟址在現址南側百公尺處,相傳是金門南海岸四個風水靈穴之一的獅穴,民國三十八年以後,舊廟被軍方拆除,村民
  • 鎮西宮
    近代以來,古寧頭歷經登陸戰及砲戰兩次戰役,附近地面屢有死傷,故建宮廟以鎮界守境。古寧頭有兩座鎮西宮,一在北山之西,一在南山之西。北山的鎮西宮屬北山主房所有,主壇奉祀章千歲、趙千歲、羅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