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Code : 001011
基隆
台北
新北
桃園
新竹
苗栗
台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台南
高雄
屏東
宜蘭
花蓮
台東
澎湖
金門
馬祖
旅遊景點
靈忠廟
靈忠廟位在東林菜市場入口處,既是今日整個東林聚落的中心點,也是東林街中心點上,寺廟之始建年代久遠,也經過數次重修,現貌則於民國九十三年落成後,不久即舉行奠安儀式,從台灣及汶萊僑居地返鄉參與盛典的鄉親無數,為東林百年難見之一次盛會。靈忠廟供洪府元帥為境主,主奉保生大帝、張府厲王爺、邱王爺、朱王爺、溫王
塔后風獅爺
塔后風獅爺 (88公分,泥塑、立姿雄獅)塔后,位於「塔山之后」,故稱「塔后」,因塔山又稱為赤山,因此居民又習慣稱之為「赤后」,塔后位於湖前西北側,居民為湖前陳氏分支而來,面北而居,依地形遂級而下,和山外村遙遙相對。「塔后」地名直至清時才出現在《金門志》中,屬十八都「滄湖保」,南側公路附近稱作「赤後埔
蔡翰舉人宅
蔡翰,又名苑,字仲潁,號毅園,生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卒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享年七十九歲。屬蔡氏新倉下二房派支,第二十二世,生有涯(尚江)、潤(尚溫)、文炳(尚耀)、文蔚(尚彩)、鼎(尚馥)五子。 此宅興建的確切時間不詳,推估為蔡翰中舉(嘉慶十二年丁卯科會試後,彙報禮部例給
湖井頭戰役博物館-廣播電台
始於民國四十四年十月卅一日.總統蔣公六秩晉九華誕之時.當時由國防部播音總隊在陳坑設立金門電台.其任務為對大陸及對金門軍民廣播.節目內容為適應聽眾對象而異..由於僅有中波發射機一部.而聲波至遠可達福建地區一帶
后水頭風獅爺
後水頭風獅爺(48公分,石雕、蹲距)位於後水頭「汶德宮」前方的風獅爺, 是後水頭村最先遺失的石獅,經由村民委託頂保翁姓師傅重新雕塑,再由黃獻鐘先生重新上色。負責村落北境防禦任務的小風獅,線條流暢,用色自然,尤其一對披在頭上的黃色耳朵最為可愛,尤其四肢皆以「螺紋狀」雕刻,刀法相當細膩,是其特色。後水頭
盧若騰故宅及墓園
盧宅為一落四櫸頭形制,外觀簡樸素雅,僅牆規上置有「留庵故居」門匾。主屋(大厝身) 屋脊採圓脊(馬背),裝飾亦簡單,僅明間鏡面牆堵,彩繪有「卍」(萬字)不斷圖形。其墓園位於村後山坡 上,一處前低後高、座西朝東的風水地上。以花崗石材砌築,墓碑碑石頂部直角方正,銘文共分四行,中間二行楷書陰刻,左碑刻一「奉
黃天佑番仔厝
洪旭古厝
洪門港居民為烈嶼青岐移民,第十五代洪旭(洪門港第七代)為明末武將,協助鄭成功練兵舊址於現今延平郡王祠,當年為了修建家廟(現已改建),在兩側建造民宅,供其家人能奉祀家廟於側,包含家廟在內,共興建三棟三落。資料來源:文化部
黃紹光宅
建於1766(乾隆31)年,為黃紹光在大陸錦州、杭州做南北貨及絲綢買賣,致富後興建。1949年,國軍135團1連之士兵佔住,1954年才撤走。這段期間,曾把牆規右側的出入口用磚石填補,二落主屋的小木作和牆規樓上的門板拆除。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加左護龍、牆規門,本體牆身為磚牆、石板條砌石牆;屋身構造
睢陽府
金門民間主祀厲王爺的廟宇不少,早期都俗稱為「厲王爺宮」,近代以來,奉祀的寺廟大部分以「睢陽著節」為廟額,蓋因其來自唐代安史之亂時,張巡與許遠死守睢陽城的典故。本廟位在五嶽廟後側,早期此地臨海,故俗稱水門宮,係清初總兵衙署遷治之時,厲王爺也隨城隍廟從金門城分靈後浦,擇地水門建廟之故。之後有奎閣、五嶽廟
慈堤
在金門西北邊的慈湖,最有名的就是慈湖落日了。原本不太知道慈湖那麼大一個,到底要在哪個位置看落日好,不過地圖上的路邊,標示著觀海平台順便附註著(慈湖落日),那看來不用懷疑,就來這就對了。
毋忘在莒
由觀兵弈棋處續往上行約200公尺即抵金門的標誌—"毋忘在莒"勒石,由於聲名遠播,常是遊客們爭相合影留念的背景。勒石高十餘丈,臨崖而立,係民國41年蔣公巡視金門時,以金門位居前線,身繫保家衛國重任而特別頒佈的墨寶,勒石兩側分別有休憩涼亭與梅園,梅園為懷念經國先生而設的紀念林,可惜梅樹生長不佳,園中只剩
埔邊代天廟
埔邊代天府主奉金王爺、溫王爺和程王爺,奉金王爺為境主。廟址原是埔邊村前的角落,近幾十年來由於鳳翔新村的營建並不斷擴大,加上廟前一家小型廠房的營建,使廟貌顯得有些簡陋陳舊與狹小。
黃福星宅
建於1931年左右,為黃福星至菲律賓發跡後,寄回資金興建。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斗砌磚牆、石板條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正面壁堵飾以彩繪瓷磚,鋪陳吉祥圖案主題,內部裝飾精美,木作格扇雕刻富特色,值得保存。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頂界十八間
位於前水頭頂界的"十八支樑"傳統閩南二落大厝,以井然有序的梳式佈局,贏得昔日"有水頭富,無水頭厝"的美名。十八支梁約完成於清乾隆年間,比山后民俗文化村還早120年,係由9棟大厝組成,巷弄整齊,屋脊相對,雖然略顯殘破,但仍留有豪氣華麗之風。
劉澳風獅爺
劉澳風獅爺(86公分,石雕、蹲距雄獅)抬頭仰望,右手持一方「合境平安」大印的劉澳風獅爺,盡忠的駐守於村口。劉澳原名「瀏澳」,係指水深清澈,舟楫可泊之天然港灣。後來劉平,由泉州 上寶 灰狗墓遷浯,定居於此,瀏澳之名也逐漸被「劉澳」所取代。此地地處奎山與鶯山兩岬角之間的澳內,與浦邊隔著海灣相對望,左邊灣
東珩風獅爺
東珩(32公分,水泥,蹲距)金門最小的風獅爺,便是位於東珩棲堂廟左側竹林內的「東珩風獅爺」。東珩村原有風獅爺於三十八年(1949年)遺失,現今戍守村落的風獅爺則是在四十年左右(1951年)左右,以水泥製品暫代,這一暫代便是五十餘年的光陰過去。每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風獅爺生日時,村民也沒忘了會前來祭拜
甲政第
此建築物位於金門縣珠山聚落之中,珠山又名山仔兜,以大宗祠為界,分為「大社」和「小社」。為第十八世薛允二的三子薛紹德所興建,此宅建於家廟右前方,里人稱下山落,結構宏大,佔地數畝,介於大、小社間,建後環境美化,將大門口埕上,鋪設粗磚(約四吋比六吋磚塊),並將大潭築成橢形堤岸,使大潭為圓鏡,並開圳溝通往「
中蘭風獅爺
中蘭風獅爺(66公分,石雕,蹲距雌獅)在中蘭(古稱「蘭厝」),新人於結婚當天,除了必須祭拜家中祖先、廟裡的神祇外,中蘭及下蘭的風獅爺,也是新人當天必拜的守護神之一,以祈求平安及來年能順利添丁。除此外,據說中蘭風獅爺早年時,還曾顯靈擊退入侵的外敵。在造型上,中蘭風獅爺與夏興風獅爺,除體型較嬌小外,兩個
成功風獅爺
成功風獅爺(124公分,石雕,立姿雄獅)瞭望著成功海岸的成功風獅爺,炯炯有神的雙眼,配上嗤牙咧嘴的大口,肯定能讓來犯的不祥之物,盡數退散。當地人稱「石獅爺伯」的成功風獅爺,原本設置的位置,大約於現今所在位置往後約五、六公尺,底下由石板砌成約一‧二公尺的底座。因聚落擴張才往前移至現地。每年農曆五月十六
蔡翰舉人宅
蔡翰,又名苑,字仲潁,號毅園,生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卒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享年七十九歲。屬蔡氏新倉下二房派支,第二十二世,生有涯(尚江)、潤(尚溫)、文炳(尚耀)、文蔚(尚彩)、鼎(尚馥)五子。此宅興建的確切時間不詳,推估為蔡翰中舉(嘉慶十二年丁卯科會試後,彙報禮部例給舉人)後回鄉興
雙忠廟
雙忠廟約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主祀大尊王厲王爺張巡為境主,主奉二尊王許遠、三尊王雷萬春,按張、許二王皆是文武雙全之才,故又稱為武安尊王。本廟自創建奠安後,曾於同治元年、宣統二年、民國三十一年、民國六十五年、民國八十五年數次重修,旋於民國九十六年奠安。廟前係一條連貫後浦至慈湖、古寧頭之間的交通要道,每
西山前李氏家廟
金門人常將金門島分前後,靠近金城的西方屬於前,太武山東側屬於後,若東西兩地地名相同時,便以前、後做區別,所以「西山前」與隔鄰的「東山前」,合稱「後山前」,和金城鎮「前山前」相應。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1995 - 2023
愛活動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