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 鎮西宮
    近代以來,古寧頭歷經登陸戰及砲戰兩次戰役,附近地面屢有死傷,故建宮廟以鎮界守境。古寧頭有兩座鎮西宮,一在北山之西,一在南山之西。北山的鎮西宮屬北山主房所有,主壇奉祀章千歲、趙千歲、羅千歲。 
  • 護國寺
    簡介:今日的新市里,原本是一片沙地,民國三十八年以後金門大量駐軍。民國四十三年,在軍方主導下建成今日的新市街道,鼓勵百姓進住經商,由於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發生,許多原居於金門北海岸鄉村的百姓大量遷入,新市的市街才快速繁榮起來。「有宮有祖厝才成鄉里」,新社區既已形成,寺廟就隨著興建。護國寺就在這樣的
  • 許允選洋樓
    建於1915年左右,許允選原從事建材買賣,往返金廈兩地,林宅原預計建屋3層,但許氏家廟建於其後,依習俗不可高於其高度,所以僅於前落部分2樓化(疊樓),且總高度低於許氏家廟,因此由外觀可見疊樓部分明顯低矮。
  • 宏德宮
    宏德宮之廟址在民國五○年代之前原係一道大排水溝,源自四埔的水經此匯流入海,民國六○年代後期,鳳翔新村創建並日益擴大,居民大增,原建有一座「福德宮」,主奉福德正神。源於金門「有宮有祖厝才成鄉里」的傳統觀念,在諸姓雜居,不適建祖厝的情況下,廟宇之營建勢不可免,乃於民國八十六年擴建而成今貌,名為「宏德宮」
  • 奎閣
    建於清道光16年(1836年),為縣定古蹟,從浯江新莊對面窄巷進入就可找到,魁樓供奉北斗七星之首的魁星,魁星主文運,是古代文人敬奉的神祇之一,參加科舉的士子莫不虔心膜拜。奎閣是一座六角形的雙層閣樓,建築特色為檐柱迴廊、重檐攢尖,造形優美簡潔,有著泉州晉江派的傳統風格。
  • 金城民防坑道
    一.簡介民國57(1968)年1月19日,先總統 蔣公指示強化金門民防組訓工作。因此,開始建構以各村落之既有碉堡、防空洞為基礎,增建地下坑道,連接貫通,以達到「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上」之戰術目標。「金城坑道」係由「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簡稱金門政委會)所屬之「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出資,委由陸
  • 金門建功嶼
    建功嶼位金城南門浯江溪口,面積約500平方公尺,該島又名董嶼、珠嶼、鰲嶼,是金門本島西海岸與烈嶼(小金門)之衛哨,一嶼堅守,如砥柱中流,「建功砥柱」因此得名。
  • 山外風獅爺
    山外另一尊風獅爺(雌),便安鎮於山外村西側往太武山方向的小路旁。民國三十八年以前,山外村原有一尊風獅爺,安置於村莊內,而新的雌風獅的位置稍微向村外略移。山外—最晚在明初即已得名,位於太武山之南,古時北面尚有徑林、北青村落,由於腹地不大,不易發展,此兩村落已於清及民初消失,而山外村位其周邊,古有「金門
  • 塔后風獅爺
    塔后風獅爺 (88公分,泥塑、立姿雄獅)塔后,位於「塔山之后」,故稱「塔后」,因塔山又稱為赤山,因此居民又習慣稱之為「赤后」,塔后位於湖前西北側,居民為湖前陳氏分支而來,面北而居,依地形遂級而下,和山外村遙遙相對。「塔后」地名直至清時才出現在《金門志》中,屬十八都「滄湖保」,南側公路附近稱作「赤後埔
  • 鄧長壽洋樓
    建於1921年,為新加坡華僑鄧長壽興建,戰地政務時期曾為浯江招待所,現為福建省政府管理使用。
  • 甲政第
    此建築物位於金門縣珠山聚落之中,珠山又名山仔兜,以大宗祠為界,分為「大社」和「小社」。為第十八世薛允二的三子薛紹德所興建,此宅建於家廟右前方,里人稱下山落,結構宏大,佔地數畝,介於大、小社間,建後環境美化,將大門口埕上,鋪設粗磚(約四吋比六吋磚塊),並將大潭築成橢形堤岸,使大潭為圓鏡,並開圳溝通往「
  • 禹帝廟
    「大禹治水」是中國上古時代一段家喻戶曉的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其治水的功績深受民間崇敬與愛戴,被後世奉為水仙崇拜。後浦南門禹帝廟的建廟過程,源自一段「海上漁舟黑夜迷航,獲得禹帝顯聖救助,睹神光而得香木、雕神像以奉祀」的傳說。該廟始建於清道光年間,規模小且簡陋,民國六十五年擴建後,旋於民國九十年
  • 忠義廟
    主祀神佛: 關聖帝君關聖帝君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真實人物,亦即三國時代的猛將關羽,由於他高尚的五常品格--仁、義、禮、智、信,和忠義之氣,被士民敬為神。  關聖帝君生前的事蹟忠貫日月,義炳千秋,原為中國人所景仰,明清以降,儒佛道三教,更與帝君攀上關係;儒教尊之為「文衡」,佛教中尊關聖帝君為「蓋天佛陀」
  • 陳詩吟洋樓
    與魁星樓比鄰而居的陳詩吟洋樓,為金沙高坑鄉僑陳詩吟所建,為後浦洋樓群的代表作。洋樓移植英國新文藝復興風格,樓高二層,格局狀闊華美,前樓有俗稱"出龜"的外廊,立面塑有雙龍、花草等圖案,簷下及柱頭布滿鷹、象、花草、吹鼓手等泥塑,華洋混合,充滿異國情調。可惜洋樓未完成,陳氏即因病逝世,其後人亦因戰事走避他
  • 湖前風獅爺
    材質:石雕˙雄獅姿態:立姿高度:約120公分位置:湖前23號民宅左前方這尊向前傾的風獅爺,其姿態與麥可風迷世人前傾的舞姿,頗為神似,所以我們笑稱祂是麥可的老師,其紅色的裝扮也是風獅爺界罕見的喔。然而為何有如此奇特的姿勢?相傳村前陳氏四世祖墳,是一個虎穴,開挖墓穴後,村民恐虎躍出傷人,於是在此建造一尊
  • 羅厝媽祖公園
    金門烈嶼羅厝媽祖公園臨近九宮碼頭,位在羅厝後山制高點,擁有俯瞰羅厝漁港與烈嶼東東林濱海公園沙灘地的絕佳視野,由福建省政府補助、金門縣政府及烈嶼鄉公所自籌經費興建而成,公園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高聳的媽祖石像,可說是羅厝的新地標。這尊媽祖聖像其材質為白色的花崗岩,石象高達9公尺,基座設置三層,第一層八卦
  • 象德宮
    象德宮位在成功到尚義之間下坡處的左側,廟址所在相傳是金門南海岸四個風水靈穴之一的象穴,故廟名「象德宮」。主奉的溫府王爺,是早期福建沿海漁民供奉的守護神,也是成功陳氏先祖從晉江陳卿所奉迎過來的,成功陳氏歷代以討海維生,奉溫王爺猶如「祖佛」,所以其始建年代可能更早於乾隆年之前。關於象德宮之創建,還有一段
  • 保安殿
    土樓緊鄰著東村,隨著民居的擴建,加上土樓居民的外遷,留鄉者已寥寥可數,如今只見東村而沒有土樓的門牌號碼了。保安殿的始建年代當在清代土樓居民較多時期,供奉池王爺、包王爺、李王爺和蕭千歲、程千歲。
  • 北鎮廟
    玄天上帝民間俗稱為「上帝公」,又稱「北極玄天上帝」,或玄武大帝,中國自古即習以「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合稱為「四象」,又因我國位在北半球,習面南而居,故又習慣以左、右、前、後取代東西南北四方位。玄天上帝即北極星宿,所以一般寺廟都建廟於城鄉之北側。北鎮廟供奉的上帝公是後浦北門境的境主,民國七
  • 仙姑廟
    仙姑廟位在伍德宮左側,本廟乃是私人所建,緣於建廟主人之子服務軍旅時,於民國五十年代駐守烈嶼(小金門)青岐附近,該地有烈女廟一座,係民國四十五年所建,是奉祀烈女王仙姑之廟宇,由於種種因緣,乃於民國六十年,自青岐仙姑廟分靈來此建廟。主祀王仙姑,陪祀劉仙姑與楊仙姑。
  • 盧若騰故宅及墓園
    盧宅為一落四櫸頭形制,外觀簡樸素雅,僅牆規上置有「留庵故居」門匾。主屋(大厝身) 屋脊採圓脊(馬背),裝飾亦簡單,僅明間鏡面牆堵,彩繪有「卍」(萬字)不斷圖形。其墓園位於村後山坡 上,一處前低後高、座西朝東的風水地上。以花崗石材砌築,墓碑碑石頂部直角方正,銘文共分四行,中間二行楷書陰刻,左碑刻一「奉
  • 海蓮寺
    金門縣佛教弘法基金會董事長悟道上人住持海印寺期間,為使金城區高齡蓮友可就近禮佛,免受路途遙遠之苦,乃於民國91年籌設新寺於金城南門,並於92年動工興建,次年慶成。
  • 威濟廟
    威濟廟位在后盤山中間的環島北路旁,廟前有小溪流過,路面架橋而過,廟基低過橋面許多。紅牆綠瓦的威濟廟仍保持金門古式宮廟風格,以紅甓封外牆,上覆琉璃綠瓦。神龕內奉池王爺為境主,並主奉溫王爺、和王爺、三王爺、太子爺等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