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 盧若騰故宅及墓園
    盧宅為一落四櫸頭形制,外觀簡樸素雅,僅牆規上置有「留庵故居」門匾。主屋(大厝身) 屋脊採圓脊(馬背),裝飾亦簡單,僅明間鏡面牆堵,彩繪有「卍」(萬字)不斷圖形。其墓園位於村後山坡 上,一處前低後高、座西朝東的風水地上。以花崗石材砌築,墓碑碑石頂部直角方正,銘文共分四行,中間二行楷書陰刻,左碑刻一「奉
  • 武廟
    武廟又稱為內武廟,係原有的關帝廟,民國成立以後,本廟也依全國各地許多地方武廟之例,增設岳武穆神位共奉。民國十五年間,全國各地掀起破除迷信之風,廟內神像一度被毀。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金門以後,本廟曾作過軍政府及戰地政務委員會的物資供應處及稅捐處的辦公場所,後於民國七十三年由廟方收回整修,七十六年加以重
  • 東溪鄭氏家廟
    鄭氏先袓以嘉慶年間進士鄭用錫一脈最為顯赫,目前東洋與新竹市區都保有形制完整的家祠。東溪袓廟建於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大量採用質地堅硬的青草石,堂前香爐,'窗堵、石鼓、柱礎都有精美的雕飾,而大殿聳立的祖龕,不但雕工精細,其尺碼規制更是島上各宗祠取法的對象。
  • 將軍廟
    古寧頭附近地面上的「將軍廟」不少,較具代表性者有兩座,一在北山境外田園中,另外一座就是南山境外的這座將軍廟,本廟始建於民國四十五年,主奉愛國將軍,也算得上是一座紀念廟宇。本廟後方緊鄰仙姑廟,仙姑廟右側是伍德宮。三座宮廟建在一起,由這種情形可看出這個地點必是一個鍾靈毓秀之地。
  • 清金門鎮總兵署
    一、歷史沿革「清金門鎮總兵署」之原是明萬曆辛丑年(西元1601年)進士許獬讀書的地方,名為「叢青軒」.許獬,字子遜,號鐘斗,金門金城鎮后湖人,廿八歲中舉,三十二歲會試第一,殿試再舉二甲一名。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設金門鎮總兵署,首任總兵陳龍,考量金門城經歷明末多次兵禍,原有的千戶所城已不能使
  • 金沙鎮后水頭風獅爺
    後水頭風獅爺(184公分,石雕、立姿雌獅)位於後水頭「汶源宮」廟埕的風獅爺,與瓊林風獅爺一樣,經常出現於觀光解說導覽書籍或折頁的主角,被譽為擁有「美背」的風獅爺。的確,圓瞪的雙目炯炯有神,威武卻不顯殺氣,獅身彩繪配色鮮明大膽,卻條理分明。扇狀獅尾、捲曲對分的背鬃,在在都顯出后水頭風獅爺藝術上的高度。
  • 後浦何宅
    後浦是金城的舊稱,自清朝以來便是金門最熱鬧的常民生活區,到今錯綜複雜的老街區,不僅保存著百年歷史的古建築,也錯落著十餘棟"番仔厝",這些洋樓建築均突顯出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與當時僑民在海外的奮鬥歷程,其中以陳詩吟洋樓(1933年)何氏洋樓(1921年)、許文鐘洋樓(1920)、許允選洋樓(1926年
  • 何厝風獅爺
    何厝風獅爺(40公分,石雕蹲距)位於何厝村保安殿旁的這尊風獅爺,看起來飽經滄桑,獅身風化嚴重,看起來好像只有獅頭的石刻一般。根據保安宮舊有廟誌紀錄,該廟建於清光緒丁丑年(1876年),而風獅爺也應於同年所設立,算一算這尊風獅爺也已有一百三十歲的高齡了。嬌小的身軀配上一雙又大又圓的雙眼,如果你從仰角觀
  • 文應舉墓
    文應舉墓墓塋依清墓規制,採用清式風格的一身二翼三合碑,碑身高九十六公分,寬五十五公分。左右碑肩較低且寬,上作弓字弧,除供刻上、下題之外,還有一般官墓少見的對聯及題聯者姓名。
  • 金寧忠義廟
    主祀神佛: 山西夫子
  • 金門明遺老街
    位於金城鎮金門城北門遺址旁的明遺老街,相傳在明太祖洪武廿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築金門所城,當時「明遺老街」即已開闢,不但為交通要道,也是貨物交易的地方,更是農產、魚產及各民生物資趕集的重要場所,當時可是繁華無比,因此也有「賣菜街」舊稱。這一條古色古香的老街,現已六百多歲,全長有百餘公
  • 水頭得月樓
    金門最著名的古洋樓就是水頭聚落的「得月樓」,是當地最高的建築物,為警戒及防禦盜匪的槍樓,擔負防禦外敵的責任。得月樓是水頭聚落的黃氏家族,長房五樹派下19世的黃輝煌,於民國20年致富後,委由福建南安匠師陳南安承建。得月樓高11.26公尺,牆厚40公分,內部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共五層空間;地上四層是以
  • 代天府
    東門代天府始建年代雖然沒有確切記錄,唯據傳應始於明代,初期係主祀溫王爺,後適值池王爺代天巡狩途經此地,溫王爺乃力邀留下主持境務,共同庇佑子民,廟中主奉的境主池王爺,相傳是直接由馬巷「元威殿」分靈而來。近代以來,代天府曾於民國67年小修一次,復於82年重建今貎。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是代天府舉辦祭典的日子,
  • 安德宮
    安和新村於民國六十年代建成後,村內居民基於「有鄉里著有宮廟」的金門傳統習俗,於是由居民募款籌建這一座寺廟,奉祀雷、金、康三府王爺,位在該社區前側,是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
  • 湖下三間樓仔
    1945年湖下排仔路的金和發公司經營油坊與商船運輸,由楊鴻禮、楊清淹與楊英舉三人共同經營,往來福建漳州、石碼之間的貨運,再由大陸運竹器與木頭回金門販售,致富後興建連三棟洋樓,各分一間。
  • 黃廷宙番仔樓
    緊鄰李氏家廟旁的黃廷參三落大厝,建於1930年,是黃廷參赴印尼經商致富後,返回故鄉定居時所建,也是水頭唯一的三落大厝,前二落是閩式格局,第三落略帶南洋風格,外觀至今保存完好,值得細賞。
  • 碧山宮
    碧山宮主祀南斗星君和開浯恩主聖侯為境主,也奉廣澤尊王、蘇王爺、三王府等神佛之外,還奉祀原籍該村的明代先賢復一祖(蔡復一係蔡厝人)為祖佛。也是除了同安縣城北鎮宮旁的蔡復一故居之外,另一處奉祀蔡復一神像的廟宇。
  • 後浦基督會教堂牧師樓
    西元1922年,歐陽候牧師因舊教堂不敷使用,遂發動興建新教堂之舉,教堂為西元1924年創建當時購買清代舊縣丞署原址的部份土地,興建會所及附設培德小學及幼稚園,乃於1924年落成。1934年六月黃衛民牧師,至南洋勸募,鳩工備材,興建了牧師樓。清末五口通商後,西方傳教士來到廈門與金門,惟初期與舊俗未和,
  • 汶鳳殿
    后浦頭的黃姓居民,係明代從汶水頭遷入定居者,由汶鳳殿之廟名與汶水頭的汶德宮、汶源宮同有一「汶」字,且主奉之神也和汶源宮同是田都元帥看來,汶鳳殿之田都元帥很可能係當初由汶源宮分靈而來者。汶鳳殿還供清水祖師、關帝爺、吳府元帥為主奉神,是后浦頭現存最早創建的一座廟宇。
  • 珠浦許氏家廟
    建於1533(明嘉靖12)年,1731(雍正9)年一度大肆興修,後因戰亂頻仍,大部坍塌,乃於1971年重建,歷經4年完工。建築平面格局為三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平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南門許氏家廟為後浦早期城市史的一部分,歷經多次整修,仍保存歷史原貌,三落大厝的格局素樸典雅,前埕相當寬闊
  • 烈嶼人文風雞
    北風爺或稱北方王,傳為司風之神,立於島向著北方,為鄉民鎮風止煞;相傳北方王即為玄天上帝的化身,因面黑手持寶塔造型,又稱黑面風王,其作用有如風獅爺。與北風爺同一方位向北的風雞,除了面對村口外,差別在於祂處於屋頂外的位置,並獨立接受人們的膜拜。
  • 埔邊代天廟
    埔邊代天府主奉金王爺、溫王爺和程王爺,奉金王爺為境主。廟址原是埔邊村前的角落,近幾十年來由於鳳翔新村的營建並不斷擴大,加上廟前一家小型廠房的營建,使廟貌顯得有些簡陋陳舊與狹小。
  • 金門金城老街
    在唐宋時期時聚落就已頗具規模,在清康熙年間就成為主要的中心,在城裡留下了不少古蹟,大都集中在莒光路、珠浦南路和光前路上,早在南宋孝宗年間,(1165-1173)前來發展經濟產業,有書院、具有年代的房屋、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