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 士林官邸公園
    園區內栽種許多植物花卉,春天鬱金香展、夏天蘭花展,冬天菊展和賞梅,各季節均有不同樣貌為士林官邸增添賞花人潮!
  • 台北饒河夜市(饒河街觀光夜市)
    必吃美食:蚵仔麵線、藥燉排骨、胡椒餅、東山鴨頭、臭豆腐 來到八德路4段與塔悠街交叉口,看到入口處金碧輝煌的牌樓,閃閃發亮的市集,在夜間特別顯眼,再看到象徵夜市吉祥物的貓頭鷹圖騰,就知道夜市已經近在眼前。
  • 台北師大夜市(師大商圈)
    位於師大路旁的師大公園,夜晚人潮聚集,可以看見年輕人在露天小劇場中表演現代熱舞、歌唱,還有創意市集。呈現出年輕人文化、青春洋溢的歡樂氣氛。為了讓附近的學生們吃的飽,在夜市的餐廳都便宜又大碗。由於師大有許多來台學華語的外籍學生,因此平價多元的異國美食料理也漸漸成為這一帶的特色。龍泉街上一整條的擺地攤,
  • 北投關渡宮
    財團法人台北市關渡宮   宗教:道教   主祀神祇:媽祖(天上聖母)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關渡里知行路360號
  • 台北士林夜市
    士林夜市或稱士林市場,位於臺北市士林區,以攤販範圍界於東邊文林路、西邊基河路、北邊小北街與小西街內為主的三角地帶,是台北市內最大、亦是全台打卡次數最高的夜市地標。 曾多次獲選為台灣代表夜市、觀光客來台必去景點首選,揚名國際。
  • 臺北市立兒童新樂園
    由臺北市政府打造的兒童新樂園,占地約5公頃,內有遊樂設施、免費遊戲區及如果兒童劇團負責的兒童劇場,假日還有精彩的免費表演。兒童新樂園是臺北都會區的親子樂園,共有13項遊樂設施,除了全新的水果摩天輪、幸福碰碰車、海洋總動員(音樂馬車)、小飛龍(龍鳳船)、宇宙迴旋(輻射飛椅)、銀河號(小火車)及轉轉咖啡
  • 西寧南路14-3號店屋
    本建物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與開封街二段之街廓角地,為建於二戰後延續日本殖民時期學院派風格之建築,因其所處位址而形成都市街道景觀之端點,建物之立面主要為四柱三窗之形式,其間柱與邊柱均以洗石子處理,並有泥塑浮雕及希臘柱式與柱頭。
  • 大安森林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佔地約26公頃,於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啟園。雖位於台北市區中心,但卻是一個草木濃密的生態公園,以「都會森林」的型態成為台北市的都市之肺。公園內除有綠樹成蔭之外,更有花壇處處,每逢花開時節色彩繽紛,令人賞心悅目。公園外人行道則以綠樹與道路區隔,臨建國南路為盾柱木,臨和平東路為樟樹、臨新
  • 松山文創園區(松山菸廠)
    松山創意園區,位於臺北市信義區,占地6.6公頃,建於西元1937年,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為臺灣現代化工業廠房先驅,也是第一座專業的捲菸廠。
  •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一)依建成地政事務所收錄之土地登記謄本得知,明治43年(1910)即有永樂町二町目五十三番地登記於林祖壽名下辦理第一次保存登記,後於大正11年(1922)4月1日記載建物敷地面積,計:九厘二毛九系。(二)根據「台灣大百科-台灣建築人物誌」中有關著名大司傅陳應倫記載,應倫司在明治37年(1904)遷
  • 安西街周宅
    本案位於大稻埕公園北面,人口密集、商家林立,各行各業均有。50~60年代在歸綏街未拓寬前,此區巷弄雖小,但往來人潮眾多。街道拓寬實施後,又因社會環境需求而開闢公園、停車場等,政府的土地徵收,使該聚落人口搬遷、流失。本屋使用狀況良好,該巷共9戶人家,並無空屋閒置。時至年終,因地處年貨大街足食區,每年正
  • 艋舺王宅二進遺構
    恆安醫院為昔日王益興船頭行舊址,據王氏族譜記載,王義德於嘉慶17年渡台經商,於此設立王益興船頭行,專營北郊生意。船頭行原為五進大厝,於日據時期改建為診所,目前僅存第二進木門框遺構。
  • 新芳春茶行
    1.本建物係臺灣和大陸移民連接的平台,族群以安溪人為主,當時建築提供茶製作人員的聚集和活動場所。目前建築空間仍留存製茶的器材及外銷南洋,以包種茶為大宗的相關樣本,足以見證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臺北作為茶貿易港口之產業歷史,並具有廣泛的歷史、文化、商業史價值。2.本建物結合「茶行」、「烘焙茶工廠」
  • 鐵路局臺北機廠澡堂
    臺灣的鐵路建設始於清末劉銘傳治台時期,至日據初年繼續延長縱貫線至高雄與屏東,完成西部鐵路網。一九三0年代擴建位於臺北松山的鐵道修理廠房時,建造了一座頗具特色的員工澡堂。這座澡堂利用工廠中的鍋爐所排放的熱蒸氣,以水管導入大浴池之內。每天傍晚下班時提供給鐵路機械廠中的工人洗澡之用,洗去了一天的疲勞,可謂
  • 大稻埕碼頭
    大稻埕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因萬華(艋舺)同安人發生激烈的械鬥,造成族人移至大稻埕定居,開始大稻埕淡水河旁商店和房屋的興建,淡水港開放後,大稻埕在劉銘傳的治理下成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布料為主要貿易交易,當時的延平北路及貴德街一帶便是商業活動的重心,也讓大稻埕早年的歷史多采多姿、令人回
  • 十字軒糕餅舖
    1、古時祭典及民間文定之喜,多用十字軒所生產之「漢餅」,漢餅為臺灣傳統文化之一,十字軒在台北餅業歷史中,有其重要地位,從日治時期(1936)以來,名氣極大,具歷史文化保存意義。 2.本建物仍留有光復初期「樸實秀面」之風格,尚可代表太平町(延平北路)之印象,亦為戰後現代主義初期之典型設計,重視機能、外
  • 剝皮寮歷史街區
        剝皮寮街區是一條在清代即形成的街衢,並配合老松國小(1896年)成立,都市計劃將老松國小旁的這段老街保留為學校的預定地,實施禁建,也因此遂得保存了清廷街型和日據時代的牌樓厝。
  • 劍潭古寺
    劍潭有一段傳奇,傳說鄭成功有一次領兵經過此潭,潭中時有蛟龍之類的水怪興風作浪,害人無數,鄭成功把腰邊佩掛的寶劍,往潭中蛟怪擲去,從此潭水平靜,而此潭也因鄭成功的擲劍平妖,而名為「劍潭」。 推算劍潭古寺的年代,於臺灣府誌說「觀音寺,在八芝蘭劍潭」。按淡水廳誌記載「劍潭寺,乾隆38年,由吳廷誥等人捐建。
  • 大佳河濱公園
    大佳河濱公園位於中山區中山橋和大直橋之間,是基隆河截彎取直後,經市政府開發建設而成的都會型綠化公園。 面積廣大,進入園區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大片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園,還可以遙望美麗華的摩天輪,景色優美。
  • 新生公園
    新生公園民國67年開闢完成,地處新生高架橋、民族東路、松江路、濱江街交界,占地近20公頃,為目前台北市第二大公園。園內設有多樣設施,包括新生溫水游泳池、棒球場、籃球場、還有一個結合環保理念的「迷宮花園」,提供台北市民一個玩樂休憩運動的好去處。園內還有九座大小不同的雕像散佈公園各角落,分別命名為「悠遊
  • 華中河濱公園
    位於華中河濱公園內華中橋旁,於98年7月啟用,占地12公頃,帳篷露營區可容納800人,是全台最大型的河濱露營場。鄰近大型停車場交通便利,設置有汽車露營,並附水電供應,男女淋浴間、男女廁完備,其中更設置露營車專用汙水排放孔,為全國首例。露營場面對新店溪,環繞著河濱自行車道,周邊有自行車租借站、五人制足
  • 南港煙囪
    南港煙囪創建年代約於西元1959年,位於南港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南港廠內鍋爐室,可見證臺北黑鄉與南港地區的發展
  • 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位於迪化街1段的霞海城隍廟,建於西元1856(咸豐六年),占地約46餘坪,雖沒有巍峨之廟貌,然其信仰圈極廣、香火鼎盛,每逢迎神賽會總是熱鬧非凡、位為地方大事,與大稻埕的地方發展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