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 聖寧宮
    聖寧宮是民國八十九年新建的廟宇,位在青嶼村外農田中路旁,右側不遠處就是海岸,中龕供奉關聖帝君,左側供大聖爺,右側供土地公,既是土地公廟,也類似水尾宮的性質。
  • 黃積啟古厝
    建於清乾隆年間,位於黃氏大宗祠右側前方,約與黃濟古厝為同一時代建物。建築平面格局為單伸手,相當特殊,本體牆身為斗砌磚牆、石板條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資料來源:文化部
  • 雙鯉湖
    雙鯉湖和慈湖相同,均以鳥類生態見長,也是金門最重要的野生鳥類棲地。雙鯉湖附近的北山和古寧頭,非但擁有戰地史蹟,更兼具豐富的人文景觀,這兒並闢有雙鯉濕地自然中心,展出金門人文和動植物生態。
  • 鄭由整洋樓
    鄭由整早年隨鄉人前往新加坡發展,待稍有積蓄後於新加坡開設「金福源」商行致富,1915年攜巨資返鄉建屋。建屋預定地原本為現址左後方30公尺處,但因所設地基範圍過大侵佔到鄰人土地,遭鄰人抗議;但因建築所需物料均己備齊,不得己另擇土地向族叔協商換地興建此屋。
  • 護安宮
    庵邊、土樓、東村、西村和西埔五個村莊實係呂姓同宗分衍而成,且素以奉祀金王爺為共同信仰,自古就有輪值供奉金王爺的信俗,素稱五鄉,又為了和其他的五鄉連誼有所區別,也稱「五呂連鄉」。
  • 沙美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樓
    建於1947年,由賀有三牧師奉命至南洋各地籌款興建,黃學哲傳道兼任督工。1955年禮拜堂被國軍佔用,1958年八二三砲戰時傳道宿舍兩間遭砲火擊毀,直到1960年代才逐漸恢復。教會建築平面格局為長形禮拜空間及前留外廊的單伸手住宅,本體牆身材料為丁砌磚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現封以天花板。沙美基督長老教
  • 明王殿
    明王殿之始建年代,依廟中保存於道光甲午年立獻之木刻匾,確知當時已有明王殿存在,而明王殿之名,緣於廟中所主奉之刑王爺,又稱「康濟明王」。大門聯:康濟臨民垂福蔭;明王救世仰神功。 
  • 李氏家廟
    建於1645(明弘光1)年左右,傳說在明代原建七落,明末受倭寇焚毀,清初重建一落祀肇浯始祖。建築平面格局為一落大厝加牆規門,本體牆身材料為人字砌石牆、出磚入石砌;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地理位置鄰近村里辦公室,位於黃廷參三落大厝旁,景觀位置重要,規模雖小,但保持清初的建築風貌,相當樸實,廟埕廣闊深遠,為
  • 黃輝煌洋樓
    建於1931年,為黃輝煌至印尼麻里吧板經商致富,匯白銀12,000元以上,興建得月樓和此洋樓。
  • 李氏家廟
    西山前因位於本島東北部金沙鎮美人山之南,與一路之隔的東山前合稱山前,是一個典型的氏族小聚落,居民都姓李。西山前李姓是李孫助的後裔,明洪武年間,李孫助任守禦百戶,備倭於大小嶝嶼,洪武二年,倭寇犯小嶝,李孫助殉職,妻伍氏攜幼兒投靠金門山西,次子李顯宗成年後,移居山前,以「桂林」為家號,之後人丁漸盛,蔚成
  • 先農廟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神崇拜在上古時期是最普遍的信仰之一,但隨著各種神祇之增加,崇祀炎帝神農氏的寺廟也愈來愈少,在大小金門兩島兩百多座寺廟當中,古寧頭北山這座先農廟是僅有的一座。本廟屬北山進房所有,主奉炎帝神農及觀音佛祖、陳王爺、溫王爺和張府元帥。
  • 珠山風獅爺
    古崗風獅爺(214公分,石雕,立姿雄獅)  開口、大眼,配上兩個圓且深的酒窩,形塑了古崗風獅爺的特色。除此之外,在獅身側面,可以發現獅足於獅身整體的結構比例,佔了相當大的部分。  古崗分為大社(大古崗)及小社(小古崗),社南社北皆為群山環抱,中間陷為一湖,左有青山、左前方有翟山與大帽山(鬼仔帽山)、
  • 黃紹光宅
    建於1766(乾隆31)年,為黃紹光在大陸錦州、杭州做南北貨及絲綢買賣,致富後興建。1949年,國軍135團1連之士兵佔住,1954年才撤走。這段期間,曾把牆規右側的出入口用磚石填補,二落主屋的小木作和牆規樓上的門板拆除。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加左護龍、牆規門,本體牆身為磚牆、石板條砌石牆;屋身構造
  • 水頭王氏古厝
    王成南17歲跟隨其父至印尼,經營雜貨生意,民國32年間其母自印尼攜白銀回金興建前落,後落為王成南祖先所建,因年代久遠,創建人不詳。資料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 世懋堂
    世懋堂(黃氏三房宗祠)為民國二十三年黃氏三房籌資興建。資料來源:文化部
  • 劉澳風獅爺
    劉澳風獅爺(86公分,石雕、蹲距雄獅)抬頭仰望,右手持一方「合境平安」大印的劉澳風獅爺,盡忠的駐守於村口。劉澳原名「瀏澳」,係指水深清澈,舟楫可泊之天然港灣。後來劉平,由泉州 上寶 灰狗墓遷浯,定居於此,瀏澳之名也逐漸被「劉澳」所取代。此地地處奎山與鶯山兩岬角之間的澳內,與浦邊隔著海灣相對望,左邊灣
  • 黃輝古厝
    建於1736(乾隆1)年。黃輝為乾隆時代往內陸「北碇」發展的水頭人,古厝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加雙護龍、牆規門,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石板條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創建年代久遠且保存良好,展現獨特的地域風貌。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古崗學校
    為1933年由董氏出洋華僑捐建的學校。民國五十一年改為古崗村里辦公所及民眾活動中心。古崗學校則與舊金城國小合併為今日的古城國小。
  • 后宅風獅爺
    后宅風獅爺(100公分,石雕,立姿雌獅)在金沙后宅村大洋樓旁,有著一尊眼凸、鼻大、嘴大的雌風獅,獅身雕塑古樸而渾厚,手持石雕花綵,模樣威嚴。在風獅爺身後,尚有一方「石敢當」。老牆、風獅、石敢當三者,相映成趣。【地名小辭典】「后宅」背倚高地,前方近臨平疇,遠處也是高地,早期這裡原本是濱海之浦,海水由浦
  • 建威第
    建於清道光年間,陳光求是清中葉時期金門籍名將,武績卓著,建威第為其故居,為二落大厝增建左右護龍的格局,前有捲棚,並以牆規圍抱前埕,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石牆;屋身構造為抬樑式柱樑、硬山擱檁,目前雖然右護龍多已改建,且被新式建物包圍,但仍具有保存價值。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黃汝楫番仔厝
    建於約1935年,為黃汝楫至印尼經商,致富後返鄉興建,戰地政務時期,此宅曾為睡頭村之村里辦公室。
  • 浦邊周宅
    為清初水師副提督周全斌的後人周茂川所營造,為三落配置右突歸的大厝,樑柱間藻飾華美的木雕,彩繪與泥塑;特殊的是不但院埕舖設花崗石板,院落間則豎立欄杆式的石板,大門也設有特別的防盜措施,是其他古宅所罕見。
  • 瓊林風獅爺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因部隊構築工事,不幸埋入土中,至四十年以後(1951年後)才因雨水沖刷得以重見天日,即由當地村民豎立於原址旁(第一次變更位置)。四十八年時(1959年),又因建築公廁,才又將風獅爺移至現址。來到瓊林除了風獅爺外,也別忘了多到村內走走走,瓊林村內除了共同祭祀的「大宗宗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