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 何氏洋樓
    建於1900(光緒26)年以前,由大陸司傅設計,為何成龍的爺爺於新加坡、呂宋經商致富後僑匯返鄉興建。
  • 東沙尾風獅爺
    東沙尾風獅爺(74公分,石雕、立姿)原深埋於土中,直至一九九四年左右方才出土的東沙尾風獅爺,底部保持原石模樣,呈三角錐狀。造型上來看,我覺得比較像ㄟ「河童」...(─﹏─||)沙美(沙尾)因位在金沙灣內之沙灘旁而得名,而「東沙尾」係因其位在田浦溪中游之尾端而得名。就兩者的相對位置而言,前者在「過西」
  • 張文帝洋樓
    建於1936年,由馬來西亞華僑張文帝寄款回鄉興建。1936(昭和11)年至1945(昭和20)年日軍駐紮於此;1948∼1958年國軍駐紮,1958∼1989年為憲兵隊駐紮。
  • 陳明侑古厝
    建於清代,1949至1958年間駐紮過多類兵種國軍,也曾當過彈藥倉庫。由門的兩邊高度不同,推測有兩個司傅分兩邊進行施作,即「對場作」。建築平面格局為一落四櫸頭,本體牆身為下緣石板條砌,上緣丁砌磚牆;屋身構造為下緣斗砌磚牆,上緣抹灰,硬山擱檁。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愛國將軍廟
    這是當地居民為了能讓在金門因戰爭或因事故往生的軍魂能安息不來作祟擾民而建立的。 金門最大的愛國將軍廟首推李光前將軍廟,而在庵前牧馬侯祠附近也有一座愛國將軍廟。
  • 睢陽府廟
    金門城傳說明代某一年夏天,有一個人焚香請示神明後在廟裡休息,睡夢中得神明指示:「要富西門外,要貴北門外,要丁東門外,要興南門外。」後來得到證實,興的是位於南門外的厲王爺宮。清代設金門鎮總兵,衙署遷到後浦,厲王爺也隨城隍從金門城分靈後浦,擇地水門建廟,可見其興旺與受民崇拜之程度確是不假。楹聯:大門聯:
  • 黃濟古厝
    建於清乾隆年間,原為二落大厝加前二櫸,後因年代久遠,後落及二側廂房頹圮,便拾舊料,置前二櫸及牆規樓。建築平面格局為一落四櫸頭加左護龍、牆規,本體牆身為磚牆,人字砌、平砌石牆和出磚入石砌;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建物正面為花崗石人字砌、平砌,相當堅固,古厝地點位於黃氏大宗祠旁,景觀位置相當重要,為水頭黃氏
  • 古崗樓
    古崗湖位於金門城東門外,古崗村南隅敵台山旁;古崗樓樓高三層,達16公尺,朱樑碧瓦,重簷迴廊,瑰麗壯觀。
  • 西山前李宅
    係李氏先民於清末遠赴南洋經商致富後,反鄉起造的華屋,包括前座與後座兩幢合院建築,現為縣定古蹟。門牌17號的前座建於清光緒10年(1884年)為五開間三進式合院,因落成時共有16個房間,故俗稱"十六間厝"。門牌18號的後座,比前座早落成4年,全屋有前後廳,東西廳、二櫸頭、人稱"大六路",雖只有兩進,但
  • 伍德宮
    伍德宮位在南山村後,與仙姑廟、將軍廟鼎足為鄰,始建年代不詳,主奉蘇王爺,係從新頭伍德宮分爐而來,並主奉廣澤尊王、羅千歲及何按君。
  • 【金門景點】金門莒光樓-金門旅遊人氣指標景點
    金門景點,莒光樓,已是金門象徵性的旅遊景點指標。樓高三層,背山面海的最佳視野。 在金門隨處時而可見的象徵金門特色電話亭。 樓高有三層的莒光樓,內部可進入參觀,也可預約解說員的專業解說,即使自由行也可以玩得有內涵。
  • 英巖廟
    英巖廟位在英坑右側入口處坡上,原為水尾宮,是制右側溪流之水煞,近期以來,附近地貌改變,溪流淤塞,水尾之實已不存在,廟宇重建後改名英巖廟,主奉恩主聖侯。
  • 北嶽廟
    北嶽廟位在金門東北角的五虎山麓,據傳始建於南宋,明嘉靖年間,倭寇上岸,毀山西民寨,北嶽廟位在其中,也遭波及,後經修復,又於清末時期被強風摧毀。民國六十八年,在山西鄉民及旅外鄉僑支助下倡議重建,七十三年竣工而成今貌,廟內供奉北嶽王公王娘及刑王爺。在本島寺廟規模中,北嶽廟的主體規模堪稱屬於較大型者。楹聯
  • 南山林道
    南山林道沿線林蔭夾道,是金門最佳的賞鳥地點之一,漫步其中,可見南山附近之田園景致,成片的高梁田,遠近鳥聲間歌入耳,不時出沒的環頸雉與各式鳥類,如椋鳥、戴勝、白腹秧雞、金背鳩等,可以給您意外的警喜與不一樣的體驗。
  • 真武廟
    中墩真武廟始創於清代,經過數度修建,始終礙於經費使規模無法擴建,近代以來,民生樂利,加上烈嶼鄉僑民多旅居汶萊,本世紀以來許多事業有成的旅外鄉僑,乃紛紛捐款獻地建寺廟宗祠,真武廟也在民國八十年重建今貌,主祀玄天上帝及池王爺。楹聯:拜亭前柱聯:出寶院修來玉體;入述當鍊就金身。拜亭後柱聯:願祝天尊無量壽;
  • 山后聚落
    為金門晚清時期的僑村,佔地15,000平方公尺。從清光緒二年(1876年)動工起,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完工歷二十五年。計完成十八棟傳統大厝,其中包括王氏宗祠與學塾海珠堂。資料來源:金門國家公園
  • 勇士堡
    勇士堡與鐵漢堡之間有地下坑道相通,碉堡外圍有3米深的戰車壕,進出全靠一座小橋;堡內四通八達的坑道連接各機槍陣地及砲陣地,並有彈藥庫、中山室與寢室等狹窄隔間,足以想像昔日阿兵哥的生活起居;地面通道保留了反共殺敵的標語,見證著兩方對峙的一段歷史,通道盡頭的高台可欣賞美麗的海上風光。
  • 觀日步道
    由海印寺旁,沿著玉章路還可以參訪以下景點:頑石點頭勒石此石之鐫刻者張再興與毋忘在莒鐫刻係同一人,為譚伯羽所題,其曾任國策顧問。步雲梯口 列名太武山十二奇勝之一,開闢玉章路後,僅存殘跡。這個沿著花崗岩壁開闢的步道,一側便是懸崖,因此視野極佳,可以清楚眺望金門整片東南角,日出時分更可在此欣賞朝陽東升。觀
  • 欽月殿
    復國墩原名蠔殼墩,蓋因此地係一濱海高地,早年堆滿海蠔殼而得名,而這個蠔殼墩就是民國65年經過發掘考證的「復國墩貝塚遺址」。居民歷代靠海維生,欽月殿奉池王爺為境主外,還有兩尊媽祖神像,據說是早年奉祀於漁船上的守護神,之後才從船上奉迎建廟。至於朱王爺的奉祀,據說是現任鄉老的曾祖父輩時代,有一位來自後浦的
  • 忠義廟
    主祀神佛: 關羽忠義廟之始建年代雖不可考,但據鄉老傳述:廟中主奉境主關聖帝君,是蔡氏先祖、當年(明萬曆年間)曾任雲南左布政的蔡守愚返鄉時,有一段木材隨其船隊一路漂抵瓊林海岸,經請示後雕關帝爺神像供奉,之後建忠義廟以祀,成為該村的守護神,由此資料佐證其建廟年代必定已有相當時間。該廟尚主奉蘇、邱、梁、秦
  • 黃卓彬洋樓
    建於1920年代,為黃卓彬自新加坡寄錢回鄉興建,完工後供居住使用,八二三戰役前國軍亦曾入駐,1999年後出借給歐陽少華一家。建築平面格局為兩層樓五腳基洋樓加前迴向,本體牆身材料為五腳基洋樓,側、背面下緣花崗石,上緣3塊掏紅磚,屋身構造為下緣斗砌磚牆,上緣抹灰,採硬山擱檁。
  • 古寧頭戰史館入口
    民國三十八年徐蚌會戰後,國軍撤退,駐守台澎金馬,形成兩岸對峙。十月二十五日,共軍趁國軍未穩之際以其第十兵團先遺部隊九千餘人,分乘200餘艘漁船,利用暗夜渡海,在對岸炮火猛烈功擊掩護下,向我金門嚨口至古寧頭間地區強行登陸,突破國運陣地,功抵西山、湖南、安岐及132高地(東坑附近)。
  • 保生大帝廟
    烈嶼大道公廟初建於明代初期,尊為烈嶼全境共奉的神佛,由全島各村落分成八股輪流當爐主,故稱為八保老大。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佔據台灣的荷蘭人結合海寇,大肆出沒廣東福建沿海,強奪劫掠,毀舍擄人,危害民生,烈嶼大道公廟也在這段時期被上岸的荷寇焚燬,保生大帝神像暫由廟祝遷奉於西方村佛祖宮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