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 衡陽路54、56、58、60號店屋
    1.建物之創建年代約1912-1920年之間,原為清末臺北城建設時,招商開發所留存街屋之脈絡,日據初期曾改建1次,仍保留原有構造與空間型式,足以呈現日據時期市區改正之見證,乃衡陽路歷史發展之重要例證。2.所在位置舊稱石坊街,日據時代稱為榮町,戰後曾為綢布集散地,後有茶商進駐直銷,全祥茶莊見證茶產業空
  • 內湖庄役場會議室
    內湖在日治中期約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0年)設置內湖庄,隸屬台北州七星郡管轄。具備庄之建置,乃建立庄役場,戰後改為鄉公所。所以庄役場是內湖地區發展史之見證與里程碑。於一九三五年前後建造庄役場的會議室,採用當時流行的建築式樣,至今保存尚稱完整。這座會議室座落在內湖老市街核心地區,高大的屋頂及入口立面,長
  • 永安藝文館
    「文山藝文中心永安館」座落於台北市木新路二段上,原址為一空地,稱為「永安基地」。民國六十一年本府市場管理處公告為零售市場預定地,民國七十七年徵收,民國八十七年三月本府都市發展局規劃興建地上、地下各一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物。其後由市場管理處於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完成建築師設計徵選作業,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開工。
  • 五指山系-白鷺鷥山、康樂山、明舉山親山步道
    白鷺鷥山、康樂山、明舉山這三座山在大湖公園與老樹的簇擁下,形成三段串連的親山步道,也是內湖區居民經常運動、健身、聚會的地方。白鷺鷥山親山步道白鷺鷥山親山步道為內湖大湖公園旁,這條步道因左彎右拐、蜿蜒繞行而上,因此又叫五十彎步道,通常走至半途就已分不清東西南北方向了,所以指北針在這時是相當好用的。白鷺
  • 凱達格蘭文化館
    凱達格蘭文化館記錄了平埔族相關的歷史脈絡,以及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及文物,除了溫泉外,北投另有一番原民風情。「北投」此一地名是由凱達格蘭族語音譯而來的,語義是「女巫」的意思,四百多年前曾是凱達格蘭族人的生活源居地。為了保存、發揚原住民族文化藝術,於2002年11月新建落成的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凱
  • 臺北市福景宮
    為日治初期在原瑠公圳灌溉範圍旁所建的土地公廟,信奉信農業信仰,並隨著社會發展為財神信仰,具有本地區開拓歷史與民俗信仰變遷之見證價值。
  • 臺北孔子廟
    臺北原有孔廟,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當時位於城內與武廟並列,日治初期遭兵災,殿廡毀損嚴重。大正十四年(1925)臺北士紳倡議重建孔廟,聘請泉州名匠王益順來臺設計建造,於昭和五年(1930)建儀門、大成殿、崇聖祠及兩廡,並舉行祭典,後因捐款頓挫直到昭和十四年(1939)才完成其餘建築。臺北孔子廟
  • 空中之河
    〝捷運〞現代交通的重要系統,聯繫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如同昔日作為聯繫功能的河流,潛藏著人們內心深處的記憶與期待,對照今日捷運的現代時空,空中之河粼粼的流動水光是生活的夢想與希望。
  • 貓空纜車
    全長4.03公里的貓空纜車,是臺北市內的第一條纜車系統,單程一趟大約20到30分鐘,分別設「動物園站」、「動物園內站」、「指南宮站」、「貓空站」四個站讓乘客上下車;搭貓空纜車很簡單,只要捷運文湖線坐到最後一站「動物園站」,就可以走到纜車動物園站轉搭貓空纜車。
  • 臺北故事館
    2003年4月19日,陳國慈女士以個人身分認養並贊助成立「台北故事館」,讓古蹟成為介紹台灣生活文化與推廣古蹟再利用的迷你型博物館。台北故事館以各種藝文活動來推廣台灣生活文化豐富的面貌,希望國內外觀眾能重溫昔日美好的回憶,啟發你我一起重視歷史過往、欣賞古蹟的美,進而投身古蹟保存的行列。台北故事館,為仿
  •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推測建於日據時期,牆面有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標誌,初步判斷曾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所使用,建物為兩層樓磚造建築,戰後移交省政府交通處鐵路管理局,即現今之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 五分吊橋
    為臺北市區基隆河少數現存之吊橋遺址。 吊橋之設立係作為早期內湖地區運送煤礦之交通要道,其遺址乃地方產業發展之歷史見證。 該吊橋為內湖區跨越基隆河最早的一座煤炭運輸專用吊橋,吊橋橋面已於民國60、70年間拆除,目前只殘留北河岸的橋柱。其構造為RC,大體尚完整,以2柱及2樑組成,其中有半圓拱樑,柱之下端
  • 艋舺洪氏祖厝
    興建於清代,為昔日雙園區三大厝之一(另顏厝與黃厝已改建),建築形式保留相當完整:合院式、磚牆、燕尾屋瓦,作工細膩,呈現出洪姓族人早期是地方上耕讀世家的歷史。建築為三進帶單邊護龍的格局,建材多樣,包括泉州白石、福杉及當地所產觀音山石、唭哩岸石,木雕精美,工法講究,甚具特色。室內文物如供桌、古井,具保存
  • 章嘉活佛舍利塔塔蹟
    舍利塔約興建於1960年代,章嘉活佛係清代藏傳佛教格魯派重要的活佛轉世系統之一。章嘉活佛世系與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並稱為四大活佛。歷代章嘉活佛後皆受封主持內蒙及青海蒙旗教化。第十九世的章嘉呼圖克圖,為慈禧太后、袁世凱及蔣中正國師,歷任國大代表、總統府資政。1949年來台,當選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曾從
  • 圓山別莊
    圓山別莊在臺北市勝景劍潭南岸,為本市一座極為精美的古洋樓。別莊的創建者為日據初期大稻埕茶商陳朝駿,他曾擔任茶商工會及稻江信用組合的首任理事長,聲望頗高,他的生意遠及南洋如新加坡與印尼,並常往來廈門,因此1913年在圓山興建這座歐洲風格洋樓,於1914年落成。當時所聘建築師不易查考,但設計風格融合了英
  • 舊總督府第二師範學校小使室及便所
    建物原係為總督府第二師範學校生徒便所、職員便所及小使(校工之意)、湯沸、浴室及物置室,約建於1927年前後,與大禮堂皆同有代表臺灣教育史之價值;後來小使、湯沸、浴室及物置室曾變更為琴房使用。
  • 士林神農宮
    神農宮原名為芝蘭廟,因奉祀福德正神故又名福德祠,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至六十一年間。清乾隆六年,因洪水釀災故遷至現芝蘭街,並於嘉慶十七年修建後改稱神農宮,奉祀主神改為神農大帝,副主神仍為福德正神。
  • 黃氏節孝坊
    同治九年(1870年),黃氏年五十一,受旌表,賜金三十兩,聽本家建坊,並建節孝祠。光緒八年,黃氏之子王天錫為旌表其母節孝事蹟,籌建牌坊,親自前往泉州延聘工匠,選購石材,建坊於臺北府城東門內。節孝祠則延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割日時才建成,但卻因日人徵地官用,而強迫拆除移建於圓山公園。明治三十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建築採取西洋古典形式,一樓為仿石之牆面,中央闢有大圓拱門入口,二樓外觀出現十二根高大的希臘複合式柱子,造型華麗。這座建築原有三層樓,光復後曾由郵電總局、電信總局、交通部等機構使用,近年空間不敷使用,於頂上再增建一樓而成現貌。現改為國史館開放參觀。(摘錄自台北市古蹟巡覽-下冊)詳見國史館網站http:
  • 臺北藝術大學
    位於關渡山頭的台北藝術大學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大學,擁有俯瞰關渡平原的遼闊視野,獨樹一格的校內建築,沿坡而上,校舍則採紅磚、灰牆與黑瓦屋頂,並加上裝飾的線條。而校園內也不乏綠草、蜿蜒的散步小徑,隨處可見的裝置藝術品打造出特殊的風格意象。校園裡的寶萊納餐廳、達文士餐廳,更是觀看夜景的絕佳場所。在這裡,不管
  • 二格山系-指南宮貓空親山步道
    指南宮貓空親山步道以指南宮步道、大成殿步道及茶展中心步道為主,這條以指南宮為中心主軸的步道位於二格山系西北側的猴山岳山上,是通往貓空、樟湖及二格山區必經之地。指南宮貓空親山步道從指南路三段33巷循石階拾級而上,經指南宮步道、指南宮、凌霄寶殿、大成殿、大成殿步道、茶展中心步道等,是一條親子級的親山健行
  •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穿梭在臺北市萬華區的老舊巷弄中,有一處名為「剝皮寮」的老街區,這裡依然延續著百餘年前清代街道的風貌,紅色的磚牆、拱型的騎樓、雕花的窗櫺,呈現典雅樸實之美。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龍山寺旁,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口,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擁有獨特之歷史
  • 小南門
    臺北城是清朝最後所建城池之一。當年的城牆如今皆已傾圮,只留下幾座城門遺跡,成為歷史的見證。臺北城的城牆寬4公尺、高5公尺,圍繞約4公里,是座非常堅固的城池。 一般的中國城牆都有4個門,可是臺北城有5個門,據說是當時的板橋富商林本源家族為了方便出入,特別捐贈所建造的。雖然這樣的傳說尚未受到證實,但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