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 神山瀑布
    霧台鄉有許多瀑布,但以本瀑布最容易到達,而它也因位於神山社區下方而得名,由神山瀑布往返神山村,步行約40分鐘,但也有人稱它為霧台瀑布。入口位於台24線39km處,沿著指標到達入口後,沿著窄徑前行,路旁的山坡上,以扁平的石頭堆砌成梯田的護坡,上面植滿了芋頭。當淙淙的水聲越來越清晰,就表示瀑布近了。霧台
  • 漁獲拍賣市場
    東港漁獲拍賣場位於華僑市場內,大略可分為三處:蝦、蟹在漁會的舊市場,鮪魚及遠洋的拖網漁獲則在新的漁會市場。大門進去的右邊較短碼頭,則是內銷的雜魚拍賣場。魚貨承銷叫賣時,叫賣的技巧與方式非常有趣,得標立刻在魚身貼上標單、過磅、清洗、上車、舖碎冰,呈現東港濃厚的漁業文化。
  • 恆春民謠館
    恆春民謠是從庶民之間開始流傳的音樂,是一種以聲音刻劃生活經驗、歷史背景及地方色彩的豐富文化,為了使這項無形的文化資產不致凋零失傳,屏東縣政府於民國98年將恆春醫院旁的舊有宿舍闢為恆春民謠館,展出《思想起》、《四季春》、《守牛調》、《平埔調》、《五孔小調》、《楓港小調》、《牛母伴》這七種曲調的曲譜及樂
  • 聖十字架教堂
    17世紀時,西班牙人來台帶來了天主教信仰,但宣教事業在信仰基督新教的荷蘭人到來後一度停擺。1859年,道明會玫瑰會省的郭德剛神父承接遺緒,正式開啟台灣的天主教會歷史,在高雄建立首座教堂。1953年,在良雅師及杜明德神父的辛勤耕耘下,天主教才在阿猴城紮根。良、杜兩位神父先於永福路的老舊房舍開設聖堂,因
  • 長老教會
    位於東港第一街-延平街的東港長老教會,已有136年(1867-2002)歷史,是源於荷蘭、英國、加拿大傳入的基督教系統,是當地基督教的信仰中心,悠久的歷史見證東港歷史演進的歷程。
  • 龍鑾潭
    龍鑾潭位於恆春鎮西南角,潭面遼闊,滿水面積近乎175公頃,潭水深沉,平均深度可達3.5公尺,是重要的農田水利設施,堪稱恆春半島最大的內陸湖泊。由於潭水周邊散落許多魚塭、草原、農田、水池、灌木叢,形成多樣物種在此依生的自然環境,進而成為鳥類群聚的重要棲息地。恰巧落在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龍鑾潭,每年的秋冬時
  • 恆春古城
    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的恆春古城,是臺灣保留最完整的城門古蹟,抵禦外敵是當初興建古城的原因,由清朝大臣沈葆禎奏准築城,由熟稔勘輿的劉璈選定城址,於西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起建,歷經五年時間竣工,至今已有130餘年歷史。恆春古城城牆總長約3,208公尺,厚度約6.6公尺,共建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
  • 優生美地休憩農場
    優生美地休憩農場位在知名的四重溪溫泉區一帶,這裡有青翠山巒環繞,環境幽靜迷人,農場主人王老闆就是在一趟四重溪溫泉之旅的偶然機緣下,深深愛上這裡的自然景觀,進而積極買地、自行建屋,實現退休後要隱居山林的心願。雖然農場的成形一開始源自偶然,但在王老闆全心投入農場經營的情形下,最後卻蛻變成一座美麗的城堡。
  • 舊潮州郵局
    舊潮州郵局是日治時期潮州地區的重要官署建築之一,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只知大約為1897年代。日治時期潮州地區行政地位極為重要,因為當時設置有潮州庄役場及潮州郡役所,為今日潮州鎮公所之位置,郡役所建築現僅存一小部分,其餘已拆除。當時的潮州庄役場後來變為潮洲郵局,近年來潮州郵局已另覓新址搬離這棟古建築。由
  •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建築群落別緻有韻,當年是由建築大師漢寶德博士所精心設計的,其建築外觀採傳統閩南風格,從庭園、三落院、三合院、四合院、書院到客棧,將園區錯落出古意盎然的味道;再由於活動中心緊鄰墾丁青蛙石海濱公園,沿著步道一路前行,即能來到岸邊欣賞海天風光及生態美景,遊走其中,珍奇海岸植物、特殊礁石景
  • 賽嘉航空園區
    賽嘉航空園區位在屏東縣三地門鄉賽嘉村,由於受到中央山脈的屏障,因而形成相對穩定的上升氣流,氣流推升高度有1,000公尺左右,飛行空域達16公里,活動空間相當寬廣,再由於鄰近屏東平原,可作為降落著陸點,不論是氣候或環境,都非常適合從事滑翔翼與飛行傘的運動,於是規劃為國內第一座航空主題園區。 賽嘉航空園
  • 鹿境梅花鹿生態園區
    三個七年級世代的年輕人,曾經旅行於世界各大城市 最後還是毅然的推掉工作,回到台灣最南的土地深耕 因為國外的環境再好,他們最後還是覺得台灣的土地最親
  • 瑪家鄉農漁業園區
    瑪家鄉據稱是排灣族的發源地,瑪家村則是排灣族人開枝散葉的原鄉,為了留存甚具價值的歷史文化及農業經濟,瑪家鄉公所為了展現家鄉的特色,特別將瑪家村和舊筏灣部落的文化和農業經濟串連,規劃為瑪家鄉農漁業園區,共分為四個區域,分別是排灣農業文化館、瑪家休閒農業館、射鹿休閒農園、桃花園休閒農園四處景點,串連成瑪
  • 東港漁業文化展示館
    東港為臨海城鎮,早在清領時期,東港的漁業發展已經相當興盛,《重修鳳山縣志》當中有一段關於東港的記載是這麼說的,「東港因為緊臨臺灣海峽,海深港闊,非常適合停泊大型商船,因此常有商船到此進行海上貿易」,由此可以得知,東港因為擁有形成良港的絕佳條件,在清朝時即已名列臺灣三大漁港之一,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交易
  • 水底寮古厝群
    水底寮自清初已見拓植,開拓此地的有陳家、梁家、趙家等家族,古厝群,即由這些家族先祖所建年代,從七、八十年代到一百餘年不等。透過古厝巡禮,我們不僅可欣賞到民間工藝的豐富性,更可發掘其時代背景、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社會文化、構造方法、材料應用…等。讓生於斯,長於斯的後代,認識到先人,是如何在一片荒煙蔓草
  • 朝隆宮
    東港朝隆宮於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三年)建廟,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四年,僅次於香火鼎盛的東隆宮溫王廟(約在二百九十年創建),自明代以來,尤其以鄭成功開臺後,大陸移民而來東港定居者更多。跨海來臺的船隻多數船樓上皆奉祀媽祖以為護航,自明鄭後歷朝歷代皆尊稱媽祖為『航海守護神』。相傳興建廟宇時東港一帶突然出現取之
  • 媽祖廟
    明朝永曆年間,有一位祭奉媽祖香火的出家人,從福建渡海來到阿猴(今屏東市),起初暫時將媽祖神像恭放官衙中虔拜,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只要每到半夜就會出現一道閃爍的紅光,剛開始眾人無法理解紅光的涵義,經過一段時間,終於悟出這是媽祖顯靈的現象,於是集議興建宮廟恭奉。這是慈鳳宮於1737年(清乾隆2年)起建的遠
  • 中山公園
    建於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的中山公園,位在屏東市中華路與公園路交叉口,總面積廣達23,715坪。園內種植的樹種繁多,尤其是老樹群,不論樹種、數量及生長範圍,都極為可觀,稱得上是「老樹之家」;除此之外,園內還有兒童遊樂區、植物遮陽棚、椰林大道、事件紀念碑等設施,並保存著日治時期的水池、拱橋、涼亭、
  • 沙卡蘭口社村
    緊鄰莎卡蘭溪的口社社區,是一個排灣族部落。口社舊名莎卡蘭(sagaran),是從莎卡蘭溪上游的大社分出來,從前大社達瓦蘭部落有兩個獵人sapantje與salatiliman出外打獵,到了一個地方後(口社舊部落,名為高媽安kauma'an),隨行的獵狗不肯離開,獵人於是定居在那裡,一些大社的居民也遷
  • 紅樹林濕地生態公園
    紅樹林濕地生態公園,位於大鵬灣西方,佔地約13.5公頃,主要作為紅樹林復育使用,鄰近社區家庭污水及養殖廢水利用自然重力流方式排入,經濕地內紅樹植物吸收利用後,也能達到淨化效果,並且由於豐富紅樹林生態系統,建構出生態旅遊價值。 大鵬灣轄區紅樹林分佈地區主要集中在下列區域: 尖美小鎮:探索東港
  • 內埔天后宮
    內埔天后宮主奉紅面媽祖,是六堆客家最古老的媽祖廟,起建於清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歷時兩年多,於清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才正式完工,天后宮不僅是六堆鄉民的信仰中心,還曾是六堆義勇軍商討軍計的重要地方。已有100多年歷史的天后宮,廟內還留存許多古匾及石碑,具有很高的文化及藝術價值,目前已被列為
  • 福灣養生休閒農場
    福灣莊園為屏東縣第一家通過特定目的事業用地變更成功的休閒農場,以對家鄉土地的感情,透過生態工法打造出的福灣莊園,正用不同的方式展現出東港風情。農場內有扮演著文化藝術傳承的土角厝,依固定比例混和黃土、黑糖、稻殼、海菜,經過半年三階段的蹂碾、發酵、定型製成土角磚,外牆再覆以白石灰與桐油混和之保護層。土角
  • 屏東酒廠
    原本創立於屏東市區的屏東酒廠,在民國77年才遷往內埔工業區現址。酒廠的沿革最早可追溯於西元1898年(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臺灣菸酒專賣制度確定形成。歷經不同時期的合併與變遷,於民國35年正式獨立為屏東酒廠。屏東酒廠專製米酒,是公賣局各生產單位中,米酒產量最高的酒廠,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