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廿年(西元1840年),中國及英國因為貿易不平等爆發「鴉片戰爭」,雖然「鴉片戰爭」在本質上是個「通商戰爭」,但是戰敗的中國因此產生劇變,史學家以此事件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端。道光廿二年(西元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除了割讓香港之外,中國的通商口岸也從原本的廣州之外再增加了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史稱「五口通商」,之後歐美等國也訂立條約取得同樣的權利。為了保障各國船艦在各通商口岸間來往通商的安全,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清廷延攬英國籍工程師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在沿海地勢險要的地點設置助航設備。「烏坵」的地理位置恰巧位於廈門及福州兩個通商口岸間,扼守湄州灣及興化灣口,地理位置重要,因此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在韓得善的規劃設計及哈爾定(Johh Ropinald)的監造下,從上海運來構材,在大坵之頂,海拔一百公尺處建造燈塔,也就是現在的「烏坵燈塔」。現在烏坵燈塔的塔身上可以看到一塊紅色的區域,上面用黃色寫了「D.M.HENDERSON ENGINEER 1874」,1874年則是燈塔完工的時間。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人在西元1943年~1945年占領烏坵,並住在燈塔內,此時燈仍正常運作。日軍投降前,美軍飛機轟炸日軍船隻及燈塔,燈塔塔頂及燈具毀損,燈塔高度也因此降低。日軍撤出烏坵時採堅壁清野政策,砲擊烏坵燈塔,直到民國34年,英國人才修復受損的烏坵燈塔。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國共戰爭期間,烏坵燈塔嚴重受損,燈塔管理人員因此調離烏坵,到台灣工作,直到燈塔修復後才回到烏坵。這次整修,把石油燈改成五等電燈。民國40年(西元1951年)因為戰略需求,燈塔停止點燈,但是油漆及保養工作仍持續進行。民國41年至43年數次台海戰爭將燈具毀損,後雖修復,燈塔仍未放光。民國59年到64年間(西元1970年~1975年),軍方開始修建燈塔,提高圍牆高度,並將石材以水泥材料加固,並在內側沿牆邊興築房舍,燈塔入口也由前海軍總司令黎玉璽將軍命名為「忠義門」。民國64年(1975年),軍方借用燈塔,將燈具卸下,至此,烏坵燈塔的樣貌全然改變,化身成為軍事堡壘。
附近景點
天鳳宮
龍塘古廟
吳保殿
安岐風獅爺
金聖宮
寶靈殿
楊氏明馨祖祠暨楊清廉紀念館
金寧忠義廟
李光前將軍廟
附近的美食餐廳
聯泰餐廳
泉民水果料理餐
檸檬香茅健康火鍋
六喜小館
微風海戀
韓味達仁韓國料理
金海岸餐廳
海洋餐廳
洪師傅金饌餐廳
妙香小吃店
附近可選擇的住宿飯店
金門青花瓷民宿(Blue and White Bed and Breakfast)
金門自由行民宿
吾家城市客棧
林厝3號民宿(特色民宿)
金西小站
尚書第民宿
二毛作民宿
金尚厚民宿
路得民宿(Ruth B&B)
玉榮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