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南屯區是臺中盆地的文化發源地,舊地名叫做「犁頭店」,地名由來是因清末時期,因應墾殖的需要,打造農具和鑄造犁頭的打鐵店鋪與店家很多,形成農具交易中心而得名。「犁頭店」聚落形成遠溯清康熙年間,深具以農立莊的歷史墾殖意涵。我們的祖先唐山過臺灣來墾殖,農地的工作,端賴獸力水牛與黃牛的幫忙,犁田耕土則操作犁來完成。「犁頭」是由高溫熔出的銑水,經犁頭、犁底、犁壁三個模具所鑄模而組裝成的。犁頭加上木頭為骨架,組裝成「犁」。我們的祖先,非常的有智慧,在發明犁之後又製作出了掛在水牛脖子上的牛軛,藉著腳車的聯結來操作犁。牛軛與腳車之間如何牽繫?怎樣讓水牛乖乖地來犁田呢?聰明的祖先就地取材,就取用黃麻的纖維來編成繩索,腳車和犁之間是靠繩索來結綁,才能拖動,穿透水牛鼻子的牛鼻環也結綁著牛索,農夫就靠這條牛索讓水牛聽他的指揮工作。在民國四十六年,臺中改良場以黃麻種子研發名為『臺中特一號』的新品種,開啟麻芛在臺中盆地大量種植的歷史,雲林以南,豐原以北很少有人食用,逐漸形成臺中的特色。日治時期,隸屬臺中市南屯鄉的麻園頭溪,就是以黃麻園聞名。南屯是目前臺中市農地面積最大的地區,麻芛的種植量最多,民風純樸,傳襲著傳統的麻芛湯吃法,而號稱麻芛的新故鄉。南屯麻芛文化的起源,是來自於在南屯土生土長的文史工作者林惠敏的發現與宣揚。持續四年來的努力,不但喚醒了在地老輩鄉親的共同歷史記憶情感,更凝聚了年輕一代探研尋找在地文化特色與創新常民生活文化的興趣,在這過程裡,培養認識家鄉愛護家鄉的情懷,更奠立根植這塊土地的文化尊嚴。「麻芛文化館」,是臺中市第一座民間地方文化館,以永續研究麻芛文化與推展鄉土教學為主旨,並擔負起將這個獨特的麻芛文化傳承給下一代為職責與使命。
廖記老街麵線,南屯老街萬和宮旁的古早味|內含菜單|台中南屯美食
台中南屯老街竹仔腳麵食館,餛飩麵、麻醬麵,滷味必須點,加上特製辣更是一絕|內含菜單|台中南屯美食